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镇海王在线阅读 - 第3347章

第3347章

    这也是大明科举考试压力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因为传统读书人比起以前来也多了很多倍,竞争压力自然就更大了。

    以前的时候,能够读书的自然都是家庭条件极为不错的富裕家庭,普通人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因为读书的花费实在是太贵了,束脩、笔墨纸砚、长期脱离生产,赶考、交友等等,这些都是花钱的,而且都是大把、大把的花银子。

    靠着这样的方式,高高的竖立起高墙大院,将普通子弟隔绝在外,只有有条件的家庭才能够读得起书。

    这有点类似于后世欧美地区的教育制度。

    普通的家庭你的孩子送去公立学校实行的是快乐教育,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玩乐,到初中的阶段了,连九九表都不会,算数都不会,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多少都算不出来。

    这绝对不是在这里胡扯,而是真实的一面,快乐教育出来的人几乎都是废人,但就这也还有无数的人在舔,说快乐教育好,培养孩子的天性什么的,纯粹就是扯澹。

    想要学到知识,那就必须要读私立的学校,而私立学校的学费是极其昂贵的,随随便便都是几万美刀一个学期,你没点家底根本就读不起。

    而只有读了私立学校,才能够上好的私立高中,好的私立高中才能够上好的大学,只有上了好的大学才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

    靠着这样的办法筑起高墙大院,隔绝了普通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只有少部分的精英可以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一直掌控方方面面。

    这和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很相似的,都是通过昂贵的教育费用来的隔绝普通子弟的。

    但是现在大明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支撑起自己的孩子去读书书院、私塾了,这就给传统的读书人增加了竞争和压力,科举考试也变的更难起来。

    但总的来说,它是公平公正的,一切都看科举考试的成绩来说。

    守旧派官员能够翻身、打压不倒,那是因为其基础就是这科举考试制度了, 大家都认可,全大明社会都认可的科举考试制度。

    它在源源不断的为大明朝廷输送官员,输送高级官员,即便是现在的实干派官员,其实本身来说科举考试出身的,也是儒家子弟。

    只是因为治国的理念不同而分成了实干派和守旧派,本质来说都是儒家子弟。

    新学的子弟现在只有极少个别人在当官,还都是小官小吏,根本就无法影响大明的朝野。

    如果不改变科举制度,那就意味着始终是无法彻底的打倒守旧派。

    可是如果改变科举制度,又该用什么制度来取代它?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本质上还不是和现在的科举考试差不多,并无什么区别,顶多就是考试内容的不同而已。

    完全可以在科举考试之中增加相应的学科和内容,根本就没必要去废除科举考试的制度,这一个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运行了千年的时间,它已经是非常的完善了。

    刘晋一直在思索这个事情,也是一直以来都在维持现有局面的原因。

    因为刘晋打心底也是认可科举考试制度的,因为它给了寒门子弟机会,是相对公平公正的制度,至少比起后世要公平很多。

    大家都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风气。

    新学里面的学习风气就非常不错,人人读书都很认真,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社会对于读书人也更加认可。

    后世可是有无数人信奉读书无用论,这就是极其不少的社会风气,对知识不尊重,对知识分子也不尊重。

    第2017章 闹吧,死命闹吧

    大明皇宫金銮殿,弘治皇帝和群臣正在上早朝。

    “陛下,新学学校所授之内容多为旁门左道,奇巧淫技,强枝弱干,非长久兴盛之道,臣恳请陛下下旨要求新学所授课程之中需大量增加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并且加以严格的考核。”

    刘晋、王守仁走了,守旧派翻身了,朝堂之上对于新学的攻击就开始变的猛烈起来。

    前几天还说着要让部分的新学学校转为书院、私塾以便来扩大儒门,让更多的人读圣贤书,成为儒家子弟。

    今天又在这里嚷嚷着说要对新学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进行改变,要求增加更多的儒家典籍之中的内容,并且还要加以严格的考试。

    这摆明了就要拆台新学,让新学成为传统旧学的附庸和从属,对于新学的壮大,他们其实早就已经看不顺眼了,恨不得直接一巴掌拍死新学。

    但是新学现在的学生群体实在是太大了,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学子入学新学,整个新学各个阶段的学生加起来在读的都有一千多万,并且20多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已经毕业了近2000万新学学子。

    如此庞大的人数和群体,远超过旧学的人数。

    尽管新学的人基本上都是社会的普通民众,极少有当官的,即便是有也是小官小吏,貌似不如旧学的人有影响力。

    然而这样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他们是组成大明社会中产阶级的支柱。

    身影遍布于大明的工业、农业、商业、海洋贸易、商行、军队等等诸多的领域,是大明真正的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