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 第942章

第942章

    为什么汝颍的党人最为激烈?

    因为汝颍不仅士人多,而且在朝堂上的声音大。如果能将权力从皇帝、宦官、外戚中夺过来,汝颍人的收获最丰厚。

    说到底,还是利益。

    如今天子有意放权,宦官被灭,短时间内看不到复兴的希望,外戚则形同于无,党人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与天子合作,而不是争斗。

    在袁绍受挫之后,党人拥立属于自己的天子已经不切实际,与天子合作是唯一的选择。

    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官位少,而士人多。

    别的不说,现在聚集在太学的贤良文学就超过了朝廷的官职数量,而这些人不远千里的赶到长安来,绝不仅仅是为了辩论,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谋个出路。

    都做官是不可能的,朝廷没那么多官职。

    鼓励一部分人学农、学工甚至学商,鼓励一部分人从军,就成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这也许就是天子的方案,只是他没有宣诸于口,需要一个人来提出。

    荀文倩希望他成为这个人,代朝廷发声。

    他写这篇文章本是无奈之举,又似乎抓住了一个机会。

    事实上,荀彧父子和荀攸的选择,已经在践行这一点。

    “我试试?”荀谌说道,心里却有些犹豫,有些抗拒。

    荀文倩点头道:“士不可不弘毅。但凡有利国家,虽千万人,吾往矣。伯父敢为天下先,令人钦佩。”

    荀谌尴尬地摇摇手,示意荀文倩不必再说了。

    他承受不起,也不想为天下先。

    荀文倩随即命人将荀谌的文章送往宫中,并附上了一封亲笔信,说明情况,并希望为荀谌、毛玠申请进出同文馆的腰牌。

    刚吃过午饭,荀文倩就收到了天子的回复。

    天子对荀谌的文章很满意,在上面批了两个字:甚好。

    虽然没有说要不要发,但有这两个字的批复,许靖三人没敢多说什么,合议之后,将荀谌的文章插队,立刻排版。

    晚饭之前,荀谌就看到了散着油墨香的清样。

    看着自己的名字,荀谌一声轻叹。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在孔融、崔琰等人的推波助澜下,荀谌的文章一经发布,便在太学诸生中引发了轰动。

    有人骂荀谌胡说八道,劝士子去耕种、养猪?亏你想得出来。做这些事何必读书,何必不远千里地赶到长安来?

    你荀氏子弟怎么不去学农、学工?

    也有人觉得荀谌说得有些道理。

    民以食为天,户口渐多,土地却增加有限,度田只能救一时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的问题。如果学农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效果未必比度田差,而且不会引发激烈的冲突。

    如果能培育出安期生的巨枣,不仅能解饥,还能长生,岂不妙哉?

    论声音,反对派的声音无疑更大。

    但支持派的声音也不小,而且行动更迅速。尤其是那些没什么人脉,觉得自己仕途希望不大的人,到农学堂参观了一番之后,颇有些心动。

    别的不说,农学堂管饭啊,还有宿舍可住,能节省不少开支。

    报考农学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连带着无人问津的商学堂、工学堂也受到了影响,不断有人上门打听情况。

    太学吵得热闹的时候,荀谌却离开了太学,搬到了长安城里,就在金马门外租了一个院子,和同文馆面对面。

    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荀谌、毛玠换上整洁的衣服,来到同文馆。查验了腰牌之后,他们走进了同文馆的藏书室。

    藏书室很宽敞,摆满了书架,书架之间有宽大的木案,木案上有笔墨纸砚,既可以翻译,也可以抄录。只不过译出来的文章还没有印行,大部分都是孤本,所以来看书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还是负责翻译的人。

    询问了里面的人员,荀谌、毛玠各找了一部已经译好的书,在案前坐了下来,各自研读。

    荀谌看的是一部地理书,据说荀恽、轲比能现在就在附近。

    毛玠本来想找上次看到的文稿的其余部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些文稿都在荀文倩手中,大部分还没有译完。无奈之下,他找了一部类似的书籍,据说是那个作者的学生所著。

    名字很奇怪,叫《工具》,毛玠一开始还以为是工医之书,后来才知道是专门讲如何辩论的。

    但这篇文章的译者水平显然不如荀文倩,译文很别扭,很多地方语义不通,看得毛玠头大,读了半天,也没读懂几百字。

    对面坐着一个年轻人,见毛玠几次废书而叹,神情纠结,便抬头看了毛玠一眼,又看了一眼毛玠手中的书。

    “冒昧敢问,足下是想明理,还是想学辩论?”

    毛玠打量了对方一眼。“兼而有之。”

    “那你不如先读会稽王仲任的《论衡》,要比这部西域的典籍更容易上手一些。而且你想要读这部书,最好还是读原典。”他看看四周,低声说道:“译得太差了,根本不通。”

    毛玠恍然,拱手说道:“陈留毛玠,能否请足下移步说话?”

    第七百七十一章 与时俱变

    藏书阁外的走廊上有案几坐席,上面备有茶水、点心,本是供译书的人累了小坐。来馆中读书的人少,也跟着沾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