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王冠在线阅读 - 第467章

第467章

    胡汉苍接过手诏后,回到王位上坐下仔细看了一遍,确定无误,才用安南语道:“自今以往,谨当息兵安民,以仰副圣训。”

    这意思是说看在您的面子上,我收手不打占城了。

    黄昏听不懂,钟量于是给他翻译了一遍,黄昏看着大殿上坐着的胡汉苍父子两人,又看了看殿左右林立的卫士,示意钟量把国书拿出来。

    这个时候不能怂。

    钟量拿出国书——其实送递国书这些东西应该是有仪式的,只不过当下局势复杂,也就没在意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

    将国书献上,“今有我大明国书一封,请。”

    于是胡一元和胡汉苍两父子又请了国书,看到里面的内容,心里都在打鼓,内容也很简单,说陈天平和陈朝旧臣裴伯已经到了大明京畿,大明天子也已经知道你们父子篡国的真相,帮你们欺骗大明的使臣杨渤也将受到重罚,你父子俩是陪臣,却多次篡弑,夺了政权自我拥有,罪恶滔天,你这是在自取灭亡,你父子俩要是识趣,就赶紧把这事处理了,最好是把政权还给陈朝后人,要是不听,那就休要怪我大明刀锋无情。

    其实就是照抄永乐三年朱棣发到安南的诏书。

    只不过最后一句,是落地如惊雷的告诫之语: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很传统,也很中华。

    这封伪造的国书是黄观执笔,内容是黄昏拟定,然后黄观和高贤宁查漏补缺,至于最后一句,让那两位大才很是惊艳了好久。

    因为他俩没听过这一句。

    但又不得不否认,这一句简直是神来之笔,简单几个字,就将大明天朝上国的霸气睥露无遗,那种给你机会你不中用,然后老子说要打你就打你的霸气,跃然纸上。

    关键还展示了大明的气度。

    给你留了机会的,你自己不珍惜,就别怪我言之不预。

    端的是妙。

    别说,看到这句很好理解意思的话后,胡汉苍父子心里都是一个咯噔,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出现了大明君王那威武霸气的天子形象。

    虽然胡汉苍父子已经打定心思,不要怂就是干。

    但确实不敢明目长大的怼大明,看到这封国书更是做贼心虚,胡汉苍当即表示,说会修国书请罪于大明,关于如何处置后事,还请使臣给他时间,要和父亲、朝臣好好商议一番。

    黄昏心中松了口气。

    胡汉苍父子现在还不敢和大明撕破脸皮,那自己等人算是度过了这一次难关,面无表情强硬的道:“还请早日写下国书,我等好回禀我大明君王,须知大明雄师已陈兵关系边境,若是迟迟没有回信,只怕我大明君王不耐,一声令下,则贵国难逃山河涂炭的惨剧。”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第353章 无所畏惧

    胡汉苍立即说这是应当的,寒暄了一阵,说城外有叛兵,不知贵使如何进入的王都,又说已经派兵去清剿。

    黄昏坦言,“为贵国着想,我不欲在路上耽搁大多时间,毕竟若是迟迟拿不到贵国回我国君王的国书,广西边境的雄师便要发难,所以先叛兵一步进入的王都。”

    确实如此。

    黄昏还没入城,就看见安南的兵马去伏击使团了。

    胡汉苍和胡一元对视一眼,心中着急,这个时候了,得赶紧把“叛兵”收回来,若是使团再出什么事,朱棣怕是真的要一怒发兵了。

    急忙打了个哈哈,把黄昏这一批人安排去国宾馆,又急忙着人去通知“叛兵”退兵,深恐去晚了大明使团全军覆灭。

    黄昏也很是配合。

    他确实着急。

    胡汉苍这边多耽误一点时间,大舅哥那边就多一份危险,要是大舅哥死在安南,等自己回到应天,没个半年别想爬到老婆的床上去了。

    没错,我就是个妻管严。

    ……

    ……

    胡汉苍派出了一位将军率领数百兵马,风驰电掣,来到清华城外那处左右都是小山包的“关隘处”,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得口瞪目呆。

    还在厮杀!

    护送大明使团的骑军,已经不足二十人,大明两位满身浴血的将军已经下马而战,战场也找不到一匹活着的战马。

    围攻这两位将军的安南士卒,不足两百人!

    到处都是尸首。

    有安南“叛兵”的尸首,也有大明士卒的尸首。

    这位名叫阮仁烈的安南将军是胡一元篡国的心腹大将,经历过不少厮杀,看见这一幕后,百思不得其解:两百人是如何坚持了这么久的。

    何况不仅仅是坚持。

    一千“叛兵”,实则上全是自己麾下的精锐,竟然死了七八百有余,而对方明明只有两百人,战损四比一,这怎么可能?

    大明雄师精锐恐怖如斯?

    从内心深处,阮仁烈对大明感到了深深的畏惧,这还只是两百骑军,如果是数万大军从广西杀过来,结局如何?

    阮仁烈打了个寒颤。

    其实阮仁烈只是眼前这一幕惊呆了,待他回去平息心绪,就能明白原因:护卫使团的两百,是京营中的精锐,又是骑军对步军,如果不是因为下雨,这个战损差距还能更大。

    在兵力没有达到绝对规模下,骑军对步军有着天然优势,两百骑军先冲散了五百伏兵,其后在马上倚高而击,优势明显,迎战后面五百援兵时,徐辉祖和曾庆隆也甩掉了身边的安南兵力,选择了冲撞对方援兵阵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