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王冠在线阅读 - 第790章

第790章

    是正儿八经从基层走上来的高官。

    他了解民间疾苦。

    也知道明教的人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绝对不会造反,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不愿意对明教动手,直到确定了自己和朱棣对明教并无杀念后,才说出有用的信息。

    孙隽,也想看见明教从一个“邪教”变身成对大明有利的力量。

    转身,正身。

    对孙隽做揖,一揖到底,“下官在此,替明教数万教众,替大明天下百姓,谢过孙布政使的一片仁心,大明有汝等君子,甚好。”

    大明由此臣子,何愁不兴。

    孙隽回礼,“也听闻过黄指挥的种种事迹,甚是钦佩,黄指挥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却给天下读书人以身作则,我等楷模也。”

    商业互捧了。

    黄昏哈哈大笑离去。

    人间如此,很好。

    我喜欢这样的大明。

    出了孙府,带着乌尔莎等七个女子直奔西湖,来到断桥畔,看着湖面上的游龙花船,鼻子里闻着淡淡的石榴花味道和浓郁的脂粉味,很有些靡靡之风。

    曾经的大宋,杭州叫临安。

    有诗曰: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可想而知当年杭州的颓靡。

    经历过南宋的发展,杭州西湖在明朝时期,也是繁华重镇,甚至不输给应天多少,毕竟富庶江南,又是水乡故里。

    但黄昏还知道一些事。

    比如对于男人而言,杭州最大的风景不是西湖,是西湖上的船娘。

    明清时期,其实一直有一个说法。

    大同婆姨,泰山姑子,扬州瘦马,杭州船娘,人间青楼四大极品。

    反倒是秦淮女伎,并不在列。

    男人之间口口流传。

    当然,也在明清的书籍中详细记载,后人才知道明清时期的各种变态和黑暗。

    何谓“扬州瘦马”,扬州瘦马其实某些团体打造出来的,给富贵人家准备的二奶群体,肤若膏脂,纤态盈盈,行若翩鸿,卧如娇莺。

    很旖旎?

    但对象却是一个可怜的群体——扬州雏妓。

    亦指扬州瘦马。

    瘦马是怎么来的?自然是饥寒交迫的穷苦人家,生下来无力养打,只能卖给“瘦马”贩子换些米吃,也让孩子有个活路。

    所以都是万恶的旧社会。

    同样是瘦马,被分为三六九等,清代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中有过描述。

    一等资质的女孩,将被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

    这就是标准的金丝雀,天王嫂那种。

    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

    这种稍微次一点,算工具人。

    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主妇。

    这是纯粹的工具人了。

    可以看出,瘦马已经缺失了作为人的尊严。

    彻底沦为一种商品。

    何其悲哀。

    第611章 欲把船娘游西湖

    扬州瘦马以瘦为美,有的天生瘦弱,有的则是被迫生生饿瘦的,为的是衬托男人雄风刚健。然而,大同婆姨的风格却迥然不同,专以丰腴、床第媚功高人一等而声名远播。

    明代一本小书,《五杂俎》里面写到:“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皆边塞之所无者。”

    还说“大同婆娘”和“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并列叫做“三绝”。

    看看,看看。

    这是明代一些文人的德行。

    连女伎都成了三绝。

    这是时代的悲哀。

    大家恐怕很难想象,不过二三百年前,媒都这座城市,竟然以白嫩嫩的姑娘而闻名。

    据传,大同婆姨从八九岁开始,天天坐在酒缸上练习女性媚功,经过长期训练使她们的骨盆可以随心所欲的摇摆,深获中老年男人的青睐。

    这是市场销售策略,紧紧抓住目标消费人群。

    所以这玩意儿还真是让人无语。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真心不无道理。

    明清时期,大同一带流传着“大同三宝,婆姨、火锅、皮毛”的俗语。

    传说就连正德皇帝朱厚照,坐拥豹房这种高级娱乐场所,也忍不住要跑到大同去散心,遇到千娇百媚的李凤姐姊妹,当场上演了一出《游龙戏凤》,黄梅戏里的故事罢。

    这还算好的了。

    毕竟封建时代,大多时候青楼并不违法。

    不过到了清朝,制服诱惑又来了。

    作为尼姑娼妓群体的代表,泰山姑子大约出现于清代乾嘉年间,当然,历史泰山上的尼姑并非都是女伎,更不可与今日类比。

    当时的尼姑庵堂,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像《红楼梦》所描写的那样,尼姑庵堂的主持需要交结权贵,庵堂的大权便渐渐落入那些社会阅历复杂、善于应酬敛钱的人手中,她们有的原先就是女伎。

    她们让三十岁以下的尼姑蓄发,着俗家装束,佩带华丽妆饰,教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使她们具有大家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