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争魏在线阅读 - 第355章

第355章

    连刘珩也情不自禁的吼了起来。

    待众人热情稍稍冷却之后,杨峥道:“刚刚扩军,诸族混杂,很多事不好做,若有困难,但说无妨。”

    “没有困难!”一个羌人少年带头吼了起来。

    羌胡其实都缺乏一种身份认同。

    现在,杨峥给了他们!

    所以羌胡少年们,比汉家少年更为积极,也更为迫切。

    杨峥笑了两声,点点头,“多难兴邦,逸豫亡身,困难在所难免,永远不可避免,有困难,就迎刃而上,克服它、战胜它!”

    杨峥感觉自己都快成人生导师了,鸡血打的自己都汗毛倒竖。

    但十五六岁的少年,缺乏的也正是这些。

    “唯!”少年宣义郎们向杨峥齐齐拱手。

    很快,“重振华夏,复我神州”八个字在军中到处响起。

    一个个羌胡士卒们眼中多了些东西。

    复我神州四个字,已经给了他们新的身份认同。

    这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一出生就如同奴隶,每天过的如牲畜一般,忍饥挨饿,在无尽的绝望与痛苦中麻木的结束一生。

    很少被当成人看待,有过人的尊严。

    这八个字,既赋予了他们使命,也给了他们尊严。

    禽兽尚会望月,更何况是人?

    即便是谎言,此刻也能在绝大多数人冰冷的心中打开一道缺口,注入一丝暖流。

    “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鲁芝引经据典,贴满大街小巷,城内城外。

    华夏先贤们早已经过了戎狄之辩。

    宣义使们以通俗语言注解之,羌胡士卒的最后心防也在溶解之中。

    杨峥令人把这段文字在治下各城中刻成石碑,以鼓励羌胡们积极汉化。

    军中民间一齐抓,都不懈怠。

    “群山浩浩,河水滔滔,生民艰难,天下纷扰,烽烟四起,今我受召,铁甲在身,长刀在腰,擂鼓阵阵,旌旗飘飘,万众一心,地动山摇,同生共死,血染征袍,决胜沙场,讨逆除暴!”

    不知何时起,一首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军中响起。

    以西北流传已久的民谣改编。

    既切中时弊,又充满了恢弘激昂之气。

    唱着唱着,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此为何人所作?”杨峥大感兴趣。

    亲卫下去查访一番,很快就找到了人。

    居然是宣义郎庞青。

    一个丰神俊朗眉眼如星辰的少年。

    也是宣义司最上进最优秀的宣义使。

    “属、属下一时有感而发,未想军中传唱极广,将、将军恕罪!”庞青既激动又惊慌道。

    杨峥笑了起来,“尔非但无罪,反而有功!现擢其为宣义司副司丞。”

    有感而发,说明整个人都沉浸进去了。

    这正是宣义使的职责所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宣义宣义,首先宣的是自己,然后才能照亮别人。

    当此之时,但凡是有才能之人,杨峥一向不吝提拔。

    庞青激动的无语伦次,“将、将军、谢……”

    杨峥拍拍他的肩膀,“某的儿郎,将来都是要顶天立地的!”

    不止是庞青周围所有人都被感染了,眼神一个个亮如星辰。

    一个蒸蒸日上的团体,自然有勃勃向上的生机。

    到处是机会。

    猛将出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郡。

    既然这时代的士族人才不怎么看得起自己,那就不妨自己培养!

    自己人也更为可靠。

    之乎者也这套,又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再说天下有难事否?

    只怕有心人而已。

    第二百六十章 宣义

    宣义郎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很多人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

    宣义司是与军谋司、屯田司并立的新衙司,还是由杨峥亲自掌管。

    宣义郎们奔走于各军,不仅完成本部的职事,还向没有宣义郎的新军宣义。

    就连邓艾军俘虏们,也受到了感染。

    “义”这个字在华夏语言中非常巧妙,也非常适合杨峥。

    天下大义不仅仅只是朝廷的名义、名分。

    再说曹丕代汉,司马懿夺权,本身就是在伤害朝廷的神圣性和名分。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任何时候都不缺深明大义之人。

    也许杨峥构建的只是一个谎言。

    出于一人之口是谎言,出于千万人之口,就不是谎言了。

    这时代人终究是民风淳朴。

    而且此前也从未有人对他们说过这些。

    这时代能被相信的东西本来就不多。

    按照这时代的规则,杨峥其实不用对他们说这么多,也不用这么对待他们。

    俘虏就是奴隶,奴隶的一切都属于战胜者。

    可以任意驱使他们,奴役他们,屠戮他们。

    但杨峥没有这么做,而是管理。

    一些受伤的人还被救治。

    重伤致死之人,也被掩埋。

    秩序的强大永远是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改变人心。

    俘虏们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