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争魏在线阅读 - 第741章

第741章

    夏侯霸越看越是欢喜,既有夏侯玄的儒雅之气,又有夏侯家的英武之风,“兰佩需早些给他物色几个女子,多生几个儿女,某当年这个年纪的时候,侍妾都十几个了!”

    不知不觉,夏侯霸又提起了自己的光辉往事,在晚辈面前也毫不避讳。

    “司马氏未灭,何以家为?”夏侯栩红着脸道。

    “放屁!”夏侯霸又恢复往日口吻,惊觉现在场合不一样,笑着摸了摸下巴,“话不能这么说,司马家要灭,但你小子婚事也要办!”

    汉魏十二三岁就可以娶亲,十四五岁就上了战场。

    “原本挑了皇甫家的长孙女、张氏的第七女,有人从中作梗,此事就不了了之了,只能挑小户人家……”夏侯芷嗔怪的白了一眼杨峥。

    杨峥只能干笑两声。

    的确是他阻止夏侯与皇甫、张氏联姻。

    杜预制定的新律法中,已经有禁止士族互相通婚的条令。

    这是吸取了司马家的教训。

    放眼中原,会发现朝堂上、地方上都是亲家……

    王朗的孙女嫁给司马昭,贾充的女儿嫁给司马攸,诸葛诞女儿嫁给司马伷……

    士族之所以在中原尾大不掉,就是互相通婚,盘根错节,家族利益超过了国家的利益,逐渐凌驾在皇权之上。

    曹魏就是没有防住这些。

    夏侯霸人老成精,自然能听出夏侯芷言之所指,装了个糊涂,“小户人家也好,贤良淑德,没有那么多牵扯,大丈夫功名利禄,当自马上取之!”

    “曾祖所言正是!”夏侯栩一脸激动。

    一家子人叽叽喳喳,弄得杨峥像个外人。

    对夏侯霸,杨峥是真的感激。

    当年走投无路,雍凉军看不上自己,中军有邓飏等人从中作梗,若不是夏侯霸收留,杨峥可能真的要上山当土匪了。

    见了夏侯霸,心愿已了。

    成都风水宜人,看他的样子应该还能多活几年。

    家事处理完毕,就是国事。

    陪同蜀国入凉的除了宗室、大族,还有杜预推荐的人才。

    历史上,司马家灭蜀之后,曾大规模迁徙蜀中士人至司隶。

    还实行了“劝募”之策,意思是让他们来中原当官。

    但中原早就被关东士族挤满了,除了极个别才华出众的,绝大多数都下场凄凉。

    蜀汉大臣名勋五百余家,沦为厮剧。

    厮剧即为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奴仆杂役。

    在杨峥眼中,蜀中更多的是士人,而非士族,大多是寒门,或者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没有形成关东那种大门阀,所以正是凉州急需的人才。

    尤其以李密、陈寿、寿良为首,师从谯周,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历史上李密的一封陈情表流传千古。

    凉州不缺武勇,但极度缺乏文治。

    青营中培养的孩子,受凉州风气影响,大多喜欢武事,最拔尖的人才入宣义司,很多人宁愿从军或者入镇抚司,也不愿当县丞、主簿、县尉,在他们眼中这条路比战场更为复杂一些,还没有捷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靠政绩和年限熬上去。

    而从军简单多了,一场大胜,军功累积下来,混不上都尉、校尉,也能拿到云骑郎、飞骑郎的勋位。

    回到家乡,立即光宗耀祖。

    蜀国的这批官员对凉州是极大的补充。

    李密、陈寿、常忌被提为秘书郎,留在身边参赞军政。

    常勖、杜轸、寿良、王化、李宓等三十七人,被提为郡丞或县令。

    这个起点已经非常高了,杨峥诚意十足。

    张辅作为状元,也不过是狄道县令。

    凉州不看家世,也不看名声,只看政绩,每五年一评定,能者进,庸者退。

    司马氏需要舔舐伤口,杨峥同样需要消化蜀国和关中。

    短期内,东西大战不会再起。

    占田制施行后,只凭一两场大战,就想把司马家掀下马几乎不可能了。

    以后就是一刀一枪的硬仗。

    第五百五十八章 拔剑登辇

    洛阳的暴雨从黎明持续到清晨。

    绵连不绝,时大时小。

    曹髦也在陵云台上坐了一夜。

    前年征讨诸葛诞时,他就在丘头,临淮而望寿春。

    当时的诸葛诞和现在的他正好相反。

    诸葛诞苦等一场大雨,等了大半年,迟迟不下,直到寿春城破,暴雨才姗姗来迟,淹没了城外的魏军大营。

    而现在的曹髦,不想要这场雨,老天爷偏偏来降下一场雨。

    让预定的朝会取消。

    也让曹髦的计划付之东流。

    到了此刻,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

    司马昭不入皇城,他的布置全都没用。

    李昭、焦伯也率领三百甲士在雨中静候曹髦的命令。

    “陛下,苍天不佑,不如改期?”李昭站在雨水中,全身湿透。

    曹髦望了一样同样站在雨中的甲士,这个时候还愿意聚集在他身边,都是绝对的忠心耿耿,“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朕已然语泄,今日不起,他日在无机会!”

    王沈、王业、王经、太后……

    这种例子太多了。

    董承谋诛魏武,机事不密,为门客所泄。

    多一个人便多了一分威胁。

    很多人泄密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